临床上一般并不测定血黏稠度,因为血液黏稠度是一个对血流状态的描述,在一天之中是不停变化着的。很多因素会直接影响血液黏稠度,如吃的饭菜过于丰盛、喝水少、嗜好烟酒、生活无规律、不爱锻炼、情绪波动等,就容易使血液中成分的质和量发生改变,脂肪类、氨基酸、糖等相应增多,水分减少,血液就会变得黏稠。
一般情况下,人体对血液黏稠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从而使血液内环境维持着平衡和相对的稳定。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不爱运动的人、长期久坐的人、长期压力过大的人和中老年人,如果血黏稠状况得不到及时缓解,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血液黏稠在医学上称为高黏稠血症,它不一定是血脂异常,而是血液中有形或非液体成分多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加,流速就会变慢,在流经一些小血管时容易形成栓子,一些小的血栓可以引发或发展形成大血栓,乃至发生严重的血管阻塞、致残致死等。
对中老年人来说,如果过度血稠,更易引发心脑血管病。血液黏稠度增高时,可使血液流速减慢,加上过多的红细胞老化、硬化,易发生红细胞聚集,进一步加重血稠程度,造成对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缺血缺氧可引发头昏脑胀、头晕头痛、心悸气短、胸闷胸痛、颈项强硬不适、四肢麻木、乏力、嗜睡或失眠等症状;若血液过度黏稠,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如堵塞了冠状动脉血管,则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堵塞了脑动脉,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血栓还会堵塞肾动脉、腹部动脉、下肢动脉等而引起缺血性急症。
血液黏稠如何预防和干预呢?答案就是:“管住嘴”“迈开腿”“生活有规律”“定期会保养”。
“管住嘴”不光是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更要注意饮食的平衡合理,饭菜宜清淡,主食“粗细搭配”,多吃豆类、豆制品和瓜果蔬菜,生活中常喝白开水。
如果已经发现有血液粘稠状况,建议常吃黑木耳、洋葱、柿子椒、香菇、草莓、菠萝、柠檬等,这些蔬果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另外,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等有抗凝作用,香芹、胡萝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带、玉米、芝麻等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迈开腿”是要坚持适度的运动锻炼。持之以恒地进行适度的有氧代谢运动,如慢跑、做体操、打球、跳健身舞、骑车、登山、游泳等,可有效地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
运动锻炼还有助于释放压力。研究表明,血液黏稠度的高低与人的情绪好坏密切相关,长期过度精神紧张、过重的心理压力,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运动锻炼和其他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放飞心灵,陶冶情操,让情绪处于愉悦之中。有了心理平衡,各脏腑生理功能才能平衡,代谢正常,血液也自然畅通。
“生活有规律”就是顺应体内的生命节律,“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应去除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的毛病。平时要作息有时,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并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这样,体内的生命节律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转,各组织器官代谢正常,血流自然畅通。
“定期会保养”则是注重定期健康检测,及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中重度的红细胞聚集或血液黏稠,建议借助红细胞聚集康复治疗或脉冲细微循环治疗等功能医学物理干预手段及时调理,尽早解决血液黏稠和红细胞聚集状况,降低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